何謂黑臭水體?黑臭水體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黑臭水體的治理有哪些有效的技術手段呢?沉水風機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一 黑臭水體的定義
所謂“黑臭”,主要屬于環境景觀、物理指標范疇。是指在視覺上河流水體呈現因污染而產生的明顯異常顏色(通常是黑色或泛黑色),同時產生在嗅覺上引起人們感覺不適甚至厭惡的氣味,是水體感官性污染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我國河流黑臭現象最早出現在上海蘇州河,隨后南京的秦淮河、蘇州的外城河、武漢的黃孝河和寧波的內河等,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黑臭現象。近幾十年來,黑臭水體的范圍和程度不斷加劇,在全國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經繁華區域的水體絕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各大流域的二級與三級支流的黑臭問題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如淮河,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如淮河,2014年國家環境質量狀況公報數據表明,干流水質全年都在Ⅳ類水以上,但主要支流的劣Ⅴ類水體超過23%;在各大水系中海河的劣Ⅴ類水質程度最高,國控斷面監測數據表明,干流劣Ⅴ類達37%、支流劣Ⅴ類達44%。
上圖為龍鐵沉水風機治理中的杭州某河道
二 黑臭水體形成的原因
水體黑臭主要是水體缺氧造成的,同時也與水體富營養化和底泥沉積有關。國家重大水專項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當溶解氧降低到2.0mg/L時,水體將處于缺氧狀態。當溶解氧為3mg/L~5mg/L時,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和氨氮含量一般也會超過地表水Ⅴ類標準,呈現有色有味狀態,但有水生生物存在;當溶解氧大于6mg/L時,水體處于有氧狀態,有機物降解和氨氧化速率顯著增加,水體開始具有自凈能力。在以污水處理廠為主要水源的地區,比如海河流域,來水中部分生物為難以降解的有機物,BOD接近零,COD和氨氮即使通過自凈,也難以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的要求。
具體來說,水體發生黑臭的主因有如下幾方面:
1.外源有機物和氨氮消耗水中氧氣。城市水體一旦超量受納外源性有機物以及一些動植物的腐殖質,如居民生活污水、畜禽糞便、農產品加工污染物等,水中的溶解氧就會被快速消耗。當溶解氧下降到一個過低水平時,大量有機物在厭氧菌的作用下進一步分解,產生硫化氫、胺、氨和其他帶異味易揮發的小分子化合物,從而散發出臭味。同時,厭氧條件下,沉積物中產生的甲烷、氮氣、硫化氫等難溶于水的氣體,在上升過程中攜帶污泥進入水相,使水體發黑。
2.內源底泥中釋放污染。當水體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積月累,通過沉降作用或隨顆粒物吸附作用進入到水體底泥中。在酸性、還原條件下,污染物和氨氮從底泥中釋放,厭氧發酵產生的甲烷及氮氣導致底泥上浮也是水體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在一些污染水體中,底泥中污染物的釋放量與外源污染的總量相當。此外,由于城市河道中有大量營養物質,導致河道中藻類過量繁殖。這些藻類在生長初期給水體補充氧氣,在死亡后分解礦化形成耗氧有機物和氨氮,導致季節性水體黑臭現象并產生極其強烈的腥臭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