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的張順興,退休后的一大愛好,就是繞著自己居住的龍潭小區散步。如果要說哪段路他最喜歡,莫過于緊貼著夏長浦的健身步道了。理由很簡單:風景好。可時光倒退20年,這條夏長浦卻是遠近聞名的“蚊子河”,即使是炎炎夏日,周邊居民也不敢開窗。
越來越多上海市民身邊的中小河道已經或正在經歷相同的蛻變,這背后,是上海在河道治理上的鍥而不舍。
2017年,將成為一個關鍵節點,上海對百姓作出承諾:到明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域面積只增不減,全面提升全市水環境質量,特別是郊區和城鄉結合部的水環境質量。
不讓一條黑臭河道“漏網”
這一次,上海動了真格,絕不是只整治出幾百條“樣板段”,而是要求真正實現全市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工作的全覆蓋,不讓任何一條黑臭河道“漏網”。
從客觀情況看,“全覆蓋”難度不小。根據第一次水利普查,上海有2.66萬條河道,僅1%是市管、區管河道,其余散落在城鄉各處。它們普遍規模不大,平均每條僅900多米長,不少是百余米的“斷頭浜”,甚至是“掐頭去尾”的一潭死水,客觀上為調查和治理制造了障礙。這些河道的整體水質也普遍不穩定。上海2015年度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水質為V類、劣V類的河流斷面,占全市主要河流斷面的72.2%。因此,一場覆蓋全市各個區域的黑臭水體排查至今仍在持續推進,力求徹底摸清家底,一網打盡。
按照住建部、環保部制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位于建成區的水體,被調查公眾有60%以上的人認為黑臭,就要納入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范圍。上海水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鎖定已列入整治清單的黑臭河道的基礎上,將繼續加大巡查力度,進一步排摸各區的黑臭河道。同時,密切關注市民服務熱線、信訪投訴、新聞媒體等反映強烈的河道水環境問題,特別是宅前屋后的村溝宅河,發現一條,整治一條。
擁有兩千公里河道的嘉定區,鎮村級河道和村溝宅河占87%以上,該區通過現場踏勘、無人機攝錄等方法,結合市民投訴、媒體曝光及日常掌握的資料,對全區河道水環境現狀開展全面調查摸底,基本摸清全區河道岸線現狀、兩岸違章搭建、河道斷頭及阻水束水物分布。在此基礎上,還建立了嘉定區河道基本情況數據庫,形成“一河一檔”,實時動態調整,讓整治和常態管理有的放矢。
防“回潮”必須找準癥結
河道整治,很容易“回潮”,所以必須找準癥結,在體制、機制和責任體系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形成合力,才能更沉穩地應對各種問題和矛盾,確保河道整治長治久清。
今年4月,閔行區顓橋鎮中心村村委會主任楊伊受聘成為七房宅河的“二級河長”,也是全市首批鎮村級河道的受聘“河長”。和楊伊一同上崗的,還有閔行區其他129位“一級河長”和128位“二級河長”,分別對應閔行區內的129條重污染河道。“一級河長”由河道沿線所在轄區的鎮長、街道辦事處(莘莊工業區管委會)主任擔任;“二級河長”由河道沿線村(居)委會主任擔任。